小程序为何突然成为话题?
理由很简单,卖场休假闭店期间,小程序表现不俗。不少头牌企业如曲美、美克美家、尚品宅配等都在微信上做了小程序的投放。甚至有的媒体将小程序形容为一个全天候替品牌“站街”的忠实员工。不管怎么说,沸沸扬扬了几年的小程序终于一把火烧到了家居圈。据腾讯官方发布的《微信就业影响力报告》,2018年小程序的覆盖已经超过200个细分行业,为超过1000亿人次的商业和政务服务,累计创造了5000亿元的商业价值。如果说2018年是小程序崛起的一年,那么2019年将成为小程序大爆发之年。3月5日,阿拉丁小程序行业发展研究报告发布。这份报告显示,如今每天使用小程序的用户已超过2.5亿,并预测2019年小程序的GMV有望突破万亿。
小程序强势来袭,家居圈跟得上节奏吗?
众所周知,家居建材行业属性偏向传统、保守。虽已历经了几次互联网风暴的洗礼,但在新事物的接受度上还是羞答答放不开。在电商领域更是一个超级新人。大多品牌都吃过一些瓜、踩过一些坑、尝到过一点点甜,在互联网的套路里且行且珍惜。
纵观这些年家居品牌的电商之路,走得顺利的如林氏木业、罗莱家纺,借着淘宝、京东拓展自己的渠道,在app类电商中结结实实的分了一杯羹。运气差的如美乐乐家具,当年一个全线退出淘宝的决定,不仅没有发展起自己的官网和线下体验店,反而负债累累,一下子滑落至二线品牌。很明显,家居圈重交付、重体验、重场景的特征在电商这个领域反而不太好开展。马云提出新零售后,情况有了一些改观。很多品牌意识到线上交易还挺重要。于是去年双11,一部分品牌和天猫做了相应的合作。另一部分品牌选择在微信小程序上推出优惠套餐。但是,很多家居企业仅仅将小程序看作是“官方网站”和“天猫旗舰店”的复刻。没有任何形式上的突破。去年,狂欢式的购物节点结束后,记者试图回访那些品牌的小程序,除了显示交易终止之外,不再有其他的延展。小程序双11在家居圈就这么疯狂地曝光,又戛然而止。而新零售成了2018年记忆里的一道风。
家居企业做小程序,到底有没有必要?
实际上家居品牌对小程序持的这种“参与中观望”的不冷不热的态度,反映了大多数品牌的心理。大家都在纠结,到底要不要在小程序这件事上押注赌一把?诱发这种心理的因素并不难猜。首先,确实许多行业都已经在利用小程序盈利了。其次,整个圈子的获客成本正在不断地提高,线下流量越来越稀薄,而微信的流量能为商家带来几乎为零的获客成本和获客速度,有效实现对商业能力变现的补充。另外,最重要的是,研发一个小程序费用并不贵。在笔者看来,家居搭上小程序其实非常有必要。眼下,移动互联网流量获取成本正在逐渐升高,80%的流量会被排名前5的app拿走,大量的app想要吸引用户的注意,而手机内存有限,用户日常使用和留存的app也非常有限。但小程序仅需要依附本身的平台,无需安装、下载、登录、注册,即用即得,用完即走,非常适合家居这一类低频消费。同时,它可以利用社交进行传播,还可以嫁接到企业公众号(订阅号、服务号、企业号)实行捆绑式运营。帮助企业最大化的展现品牌形象。并且,小程序能够通过场景打通线上和线下两条渠道。用户不仅可以在线上直接预订产品线下送达,还可以通过“附近的店”的功能将线上客人引流到线下,实现咨询、交流、验货等一系列的服务。从2017年开始,小程序一直被商业投资看重。利用微信社交属性,培养用户习惯达成商业使命,这种去中心化的电商模式也是目前市场最为看好的。而2019年1月22日微信更新后,小程序由原来的半屏幕变成了全屏,并且微信主页的上拉栏里增添了小程序的最近使用痕迹,方便用户一键拖动成为“我的小程序”。这一改变也基本解决了过去流量出入口单一,难以再度唤醒用户的困难。未来小程序的种类和数量都会逐渐提升,而当小程序的“多样化”足够满足用户全部的需求时,小程序本身就很可能演化为一种操作系统,成为新的商业物种。2019已经过去三个月了,家居圈还在加码和观望的两端犹豫不决,是不是有些来不及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