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着未读数量越来越多,我终于忍不住了!
在以前,我只要发现了不错的公众号,都会去关注,还会带着一种打开新世界大门的心情,根据个人的喜好搜公众号,从中筛选一些出来。最多的时候,差不多有300多个了吧。
后来发现,我压根没那么多时间去看这些公众号推送的内容。
有些公众号并不注重原创,到处复制黏贴;有些发布的主题越来越偏离我的喜好,连读完标题的心情都没有;要是推送的内容比较少、配图比较美的话,多半会点进去看看;要是一下推送三四条,往往只会看第一条。
麻烦的是,我还有些强迫症。若是看到了未读数字,我一定得消除,但不看就消除会让我觉得,自己错过了什么重要的学习和获得信息的机会,心里很不是滋味。
问题是,当初为什么要关注那么多公众号?
那问题是,当初为什么要自找麻烦,关注那么多公众号呢?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我们多半都患了“信息丢失恐惧症”,总担心自己错过什么有价值的信息。所以,我们慢慢变成了花栗鼠,公众号越关注越多。一如作家和菜头说的:
“上网以后,我们把信息当作了知识,把收藏当作了学习,把阅读当作了思考,把储蓄当作了掌握。像个花栗鼠在秋天收藏坚果一样,把自己的阅读器和硬盘塞满,却依旧觉得饥渴难耐。”
回过头来想想,真正沉淀下来变成自己的东西确实很少,就像竹篮打水,留下的只是水浸过的一点痕迹。
更可怕的是,正如瑞士经济学博士罗尔夫·多贝里讲的,新闻及资讯对于我们精神的影响,就像糖对于身体的影响一样:这类信息是可口的,容易消化——但长期下来却是有害的。
但一开始,我根本不管这些,痴迷一般地陷入了疯狂的阅读中。譬如“我如何做到公众号3个月,粉丝突破十万?”“这5个技能,让单篇文章阅读10万+”“我如何从月入2000变成月入2万?”
那些公众号究竟对我们做了什么?
我们很多人都只是一个普通的平凡人,有着眼高手低的恶疾,和不切实际的痴心妄想,我们都想通过阅读这些宝典一夜成功。而这些公众号内容非常及时、准确地满足了我们内心的渴望,抚平了我们内心的焦虑。
其实,我们在公众号里能找到的还不仅仅这些,一如简书作者十叁少在文章中写的——
1.我在看公众号的时候,在找安抚,找成功的终南捷径
隔壁老王曾经和我一样平凡,但是他成为某个公众号的死忠粉,参加了很多微课,按照大咖的方法,如今也一跃成名,月入10万,我相信,我也可以!我也可以!
2.我在看公众号的时候,在找认同,找良好的自我感觉
谁年轻的时候不曾爱过一个人渣?我那个揉烂了、撕碎了都不解气的人渣,原来你也有同样的经历呵。我擦,谁不是经历一个惨痛的青春,然后拍拍屁股学会了成长?所以跺掉鞋上的泥巴,从烂泥塘里昂首阔步走来。
3.我在看公众号的时候,在找陪伴,找想要的温柔晚安
我就喜欢在女神的头条、二条、三条下面抢沙发,任性打赏。我就喜欢看女神清新脱俗的文字,不染尘世的态度,然后说着今天发生的种种,就好像我们在柔情蜜意地互道晚安。
刷公众号时的感觉,还是十叁少说的真切:
“就好像小时候总喜欢买练习册,以为买了十本黄冈题库下次就可以成功脱离重灾区;就好像女生都喜欢买护肤品、化妆品,以为今天买了,明天就会变美;就好像对自己身材不满意的人都喜欢报名健身房,交完钱就觉得瞬间减掉3斤肉。”
我根据个人的需要,开始了对公众号做分类
想到没有成功是狂读成功学而实现的,我试着静下心来,按照自己约定的节奏,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。于是呢,我根据个人的喜好,开始对公众号做了分类:
1.心理科学类
作为心理学工作者,我关注了一些业内老师及好朋友的公共号,譬如“镜相”“糖心理”“武志红”“简单心理”“KnowYourself”“回心专医”……。我爱他们的故事,也爱他们的文字。
2.工作技能类
虽然身在心理服务行业,但这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,所以呢,除了心理专业外,我还需要吸收互联网运营的知识。对于我的工作,像“鸟叔笔记”“91运营网”“人人都是产品经理”这几个公众号确实帮到了我。
3.新闻评论类
现在养成了一种习惯,那就是看到有重大新闻的报道,我就习惯去微信上面找找相关的深度解读。譬如“侠客岛”“新周刊”“剥洋葱people”都是我常常光顾的。
4.兴趣爱好类
这大多和我跑步、游泳、读书、电影四大爱好有关了。我觉得比较不错的公众号有“爱燃烧”,这里有最及时的马拉松比赛信息;有“趣游泳”,我正是从这里的文章和视频中学会了自由泳;有“新京报出版周刊”,我买的不少书都是因为看了这上面的书评;还有就是“影单来了”,这里有你一堆你听都没听说过的好电影。
5.自我提升类
除了上面提到的之外,我还关注一些不错的公众号,譬如 “壹学者”“果壳网”“zuo设计”“华商韬略”……。这些公众号嘛我就不详细介绍了,谁看谁知道。
当然了,我也不会只留着现在关注的公众号,不去关注新的。随着我的生活状态和知识面的改变,想去了解的内容也会不同。
难道读过的文字都忘了,我们就不读了么?
也许很多人都有过相似的疑问:“我已经在公众号上读了那么多文章了,可读完就忘,既然这样,那读这些还有什么用?”其实,这样的问题不仅在读公众号文章时会有,读书一样会有。从这一点来说,谁也不比谁高级。
不瞒大家,我也读了大量的书,譬如文学、历史、哲学等等,无不涉猎,不下千本,可若要问我,到底能记住哪些内容,我只能说:真的记不住,一点不夸张,全忘了。
问题是,难道读过的文字都忘了,我们就不读了么?刘同的书里有段话刚好给出了回答:阅读是为了成为了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。
就像作者丫丫在文章里写的:阅读让我们成为了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,也让我们能够和同能量级别的人成为朋友,达到一种我说一句,你就能立即明白后面十句是什么的境界。
也就是说,阅读量的大小决定了两个人是否能够在同一频道上沟通,是否有棋逢对手的快感。
后来发现,我压根没那么多时间去看这些公众号推送的内容。
有些公众号并不注重原创,到处复制黏贴;有些发布的主题越来越偏离我的喜好,连读完标题的心情都没有;要是推送的内容比较少、配图比较美的话,多半会点进去看看;要是一下推送三四条,往往只会看第一条。
麻烦的是,我还有些强迫症。若是看到了未读数字,我一定得消除,但不看就消除会让我觉得,自己错过了什么重要的学习和获得信息的机会,心里很不是滋味。
问题是,当初为什么要关注那么多公众号?
“上网以后,我们把信息当作了知识,把收藏当作了学习,把阅读当作了思考,把储蓄当作了掌握。像个花栗鼠在秋天收藏坚果一样,把自己的阅读器和硬盘塞满,却依旧觉得饥渴难耐。”
回过头来想想,真正沉淀下来变成自己的东西确实很少,就像竹篮打水,留下的只是水浸过的一点痕迹。
更可怕的是,正如瑞士经济学博士罗尔夫·多贝里讲的,新闻及资讯对于我们精神的影响,就像糖对于身体的影响一样:这类信息是可口的,容易消化——但长期下来却是有害的。
但一开始,我根本不管这些,痴迷一般地陷入了疯狂的阅读中。譬如“我如何做到公众号3个月,粉丝突破十万?”“这5个技能,让单篇文章阅读10万+”“我如何从月入2000变成月入2万?”
那些公众号究竟对我们做了什么?
其实,我们在公众号里能找到的还不仅仅这些,一如简书作者十叁少在文章中写的——
1.我在看公众号的时候,在找安抚,找成功的终南捷径
隔壁老王曾经和我一样平凡,但是他成为某个公众号的死忠粉,参加了很多微课,按照大咖的方法,如今也一跃成名,月入10万,我相信,我也可以!我也可以!
2.我在看公众号的时候,在找认同,找良好的自我感觉
谁年轻的时候不曾爱过一个人渣?我那个揉烂了、撕碎了都不解气的人渣,原来你也有同样的经历呵。我擦,谁不是经历一个惨痛的青春,然后拍拍屁股学会了成长?所以跺掉鞋上的泥巴,从烂泥塘里昂首阔步走来。
3.我在看公众号的时候,在找陪伴,找想要的温柔晚安
我就喜欢在女神的头条、二条、三条下面抢沙发,任性打赏。我就喜欢看女神清新脱俗的文字,不染尘世的态度,然后说着今天发生的种种,就好像我们在柔情蜜意地互道晚安。
刷公众号时的感觉,还是十叁少说的真切:
“就好像小时候总喜欢买练习册,以为买了十本黄冈题库下次就可以成功脱离重灾区;就好像女生都喜欢买护肤品、化妆品,以为今天买了,明天就会变美;就好像对自己身材不满意的人都喜欢报名健身房,交完钱就觉得瞬间减掉3斤肉。”
我根据个人的需要,开始了对公众号做分类
1.心理科学类
作为心理学工作者,我关注了一些业内老师及好朋友的公共号,譬如“镜相”“糖心理”“武志红”“简单心理”“KnowYourself”“回心专医”……。我爱他们的故事,也爱他们的文字。
2.工作技能类
虽然身在心理服务行业,但这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,所以呢,除了心理专业外,我还需要吸收互联网运营的知识。对于我的工作,像“鸟叔笔记”“91运营网”“人人都是产品经理”这几个公众号确实帮到了我。
3.新闻评论类
现在养成了一种习惯,那就是看到有重大新闻的报道,我就习惯去微信上面找找相关的深度解读。譬如“侠客岛”“新周刊”“剥洋葱people”都是我常常光顾的。
4.兴趣爱好类
这大多和我跑步、游泳、读书、电影四大爱好有关了。我觉得比较不错的公众号有“爱燃烧”,这里有最及时的马拉松比赛信息;有“趣游泳”,我正是从这里的文章和视频中学会了自由泳;有“新京报出版周刊”,我买的不少书都是因为看了这上面的书评;还有就是“影单来了”,这里有你一堆你听都没听说过的好电影。
5.自我提升类
除了上面提到的之外,我还关注一些不错的公众号,譬如 “壹学者”“果壳网”“zuo设计”“华商韬略”……。这些公众号嘛我就不详细介绍了,谁看谁知道。
当然了,我也不会只留着现在关注的公众号,不去关注新的。随着我的生活状态和知识面的改变,想去了解的内容也会不同。
难道读过的文字都忘了,我们就不读了么?
不瞒大家,我也读了大量的书,譬如文学、历史、哲学等等,无不涉猎,不下千本,可若要问我,到底能记住哪些内容,我只能说:真的记不住,一点不夸张,全忘了。
问题是,难道读过的文字都忘了,我们就不读了么?刘同的书里有段话刚好给出了回答:阅读是为了成为了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。
就像作者丫丫在文章里写的:阅读让我们成为了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,也让我们能够和同能量级别的人成为朋友,达到一种我说一句,你就能立即明白后面十句是什么的境界。
也就是说,阅读量的大小决定了两个人是否能够在同一频道上沟通,是否有棋逢对手的快感。
本文地址://cosda.cn//article/2019/1207/1265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