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数据着实惨淡。微信公众号作为新媒体的一种,很显然已经过了它的红利期。
在公众号飞速发展的那几年,随便做个公众号,都能轻松获取不少粉丝。至于内容,只要你肯用心搬运,都有人会热烈追捧。
可惜这样野蛮生长的日子终不长久,粉丝在成长,公众号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。据统计,目前大约有2000万个公众号,在争夺11亿微信用户的注意力。而目前,除了图文消息,短视频也蓬勃地发展起来,抢夺了不少用户的注意力。
所以,公众号打开率就一路呈现下滑趋势,到了如今1.13%的惨淡局面。
以我自己来说,我关注了不少公众号,种类也很多,读书类、娱乐类、情感类、经济类、历史类、新闻类、时政类都有涉及,每天我都会抽出一大段时间,阅读这些公众号发布的内容。
但是,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发现,这些公众号发布的文章,很多都不值得仔细阅读,所以匆匆浏览后就关上了;那些值得仔细阅读的,又成了不少公众号竞相转载的香饽饽,可是尽管转载的多,但是我只需要读一遍啊。除非换个标题,让我认不出来,我才可能重新点开。
以此类推,其他人想必也跟我的心态和做法差不多。
我常在想,腾讯为什么会推出微信公众号。
我思考的结果是,在这个注意力经济的时代,人人都能成为新闻发布中心、观点发布中心,所以需要一个平台来承载这种需求。除了个人,企业也有宣传自己的需求,也需要一个平台来展示。
在过去PC盛行的时候,博客和网站是个人和企业展示自己的主要平台,而现在盛行的是移动客户端,自然需要开辟新的战场。
这,就是微信公众号诞生的意义吧!
既然有了这么一个平台,那么这个平台需要什么样的内容来填充呢?
抛开企业的不说,单说个人。
工作、生活、学习三个方面,牵扯出不少的分类,如专业性的、情感类的、教育培训类的、亲子育婴类的、旅游类的、新闻类的等等,不一而足。
这么多的分类,需要的内容当然更多。而对于内容来说,从来就不是问题。
可以这么说,PC端盛行,那么内容就会出现在PC端;移动客户端盛行,内容自然会向移动客户端聚集。
这些内容,可以是PC端内容的转移,也可以是原创。还有一些极端的,搬运、洗稿、抄袭等等。
不管怎样,内容是不会差的,只是丰盈度、深度和趣味性的不同。
资源匮乏的时候,什么样的内容都能满足阅读者的需求,而当资源逐步丰盛起来之后,阅读者自然而然地就有了挑选的余地。
这在供需关系上来说,也是成立的:供应不足的时候,需求自然旺盛;供应太多,需求当然会出现萎缩。
而现在打开率持续走低,除了别的形式分流了注意力之外,更多的,是阅读者对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,而内容提供者则出现了供应不及的情况。
从长远来看,那些缺乏原创能力或者原创能力不足的公众号,自然会让阅读者缺乏打开的兴趣;能够持续性地提供原创作品的公众号,则会聚集越来越多的粉丝。
这就提供了一个思路:要想公众号做得长久,打开率高,就必须有持续地原创作品输出。而且,仅仅是原创是不够的,必须是对阅读者有所助益的原创,才能够获得阅读者的推崇。
什么叫“对阅读者有所助益”呢?就是阅读者能从作品中有所收获,这种收获,可能是技能的提高、思维的开阔、方法的改进,也可能是情感的愉悦、观点的认同,再不济,也能让阅读者会心一笑或者开怀忘忧。
像我关注的一个公众号“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”,我就只看它发布的段子,不管这个段子是头条还是二条,我只看这个,不为别的,只为它总不时地为我提供一些笑料。(其实这样的我,算不得一个好的粉丝,希望该号的运营者莫怪。)而在过去的PC端盛行时代,担当这个作用的,是“捧腹”和“糗百”。
此外,需要注意的是,有深度的长文,比较受追捧。因此而崛起的公众号,我所了解的,有“卢克文工作室”、“半佛仙人/仙人JUMP”(一个人两个号)、“九边”、“大民工”(不知何故改成“睿评时经”,之前有影响的文章也尽数删除了)。这几个号,都是在18年-19年间开始崛起的。
按理说,公众号红利期已过,再想像风刚起时那样飞速发展比较困难,可是这几个号楞是在风尽之时,凭借深度的原创内容强势发展起来。
至此,可以做个总结了:
公众号打开率确实下滑得厉害,很多公众号运营者也因此丧失了更新的动力,而那些新进入者,则在苦苦挣扎,可是还是有些公众号在这样的情况下取得了不俗的成绩,无他,有内容,有深度,且原创。
所以,任何时候,机会都不会冷落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人,对于公众号运营者来说,机会是不会错过那些能够持续输出深度原创作品的人。
为了能够持续输出深度原创作品,必须要不断输入,并且将之内化成自己的东西,然后以自己深度思考后再加工输出。
唯此而已!
在公众号飞速发展的那几年,随便做个公众号,都能轻松获取不少粉丝。至于内容,只要你肯用心搬运,都有人会热烈追捧。
可惜这样野蛮生长的日子终不长久,粉丝在成长,公众号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。据统计,目前大约有2000万个公众号,在争夺11亿微信用户的注意力。而目前,除了图文消息,短视频也蓬勃地发展起来,抢夺了不少用户的注意力。
所以,公众号打开率就一路呈现下滑趋势,到了如今1.13%的惨淡局面。
以我自己来说,我关注了不少公众号,种类也很多,读书类、娱乐类、情感类、经济类、历史类、新闻类、时政类都有涉及,每天我都会抽出一大段时间,阅读这些公众号发布的内容。
但是,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发现,这些公众号发布的文章,很多都不值得仔细阅读,所以匆匆浏览后就关上了;那些值得仔细阅读的,又成了不少公众号竞相转载的香饽饽,可是尽管转载的多,但是我只需要读一遍啊。除非换个标题,让我认不出来,我才可能重新点开。
以此类推,其他人想必也跟我的心态和做法差不多。
我常在想,腾讯为什么会推出微信公众号。
我思考的结果是,在这个注意力经济的时代,人人都能成为新闻发布中心、观点发布中心,所以需要一个平台来承载这种需求。除了个人,企业也有宣传自己的需求,也需要一个平台来展示。
在过去PC盛行的时候,博客和网站是个人和企业展示自己的主要平台,而现在盛行的是移动客户端,自然需要开辟新的战场。
这,就是微信公众号诞生的意义吧!
既然有了这么一个平台,那么这个平台需要什么样的内容来填充呢?
抛开企业的不说,单说个人。
工作、生活、学习三个方面,牵扯出不少的分类,如专业性的、情感类的、教育培训类的、亲子育婴类的、旅游类的、新闻类的等等,不一而足。
这么多的分类,需要的内容当然更多。而对于内容来说,从来就不是问题。
可以这么说,PC端盛行,那么内容就会出现在PC端;移动客户端盛行,内容自然会向移动客户端聚集。
这些内容,可以是PC端内容的转移,也可以是原创。还有一些极端的,搬运、洗稿、抄袭等等。
不管怎样,内容是不会差的,只是丰盈度、深度和趣味性的不同。
资源匮乏的时候,什么样的内容都能满足阅读者的需求,而当资源逐步丰盛起来之后,阅读者自然而然地就有了挑选的余地。
这在供需关系上来说,也是成立的:供应不足的时候,需求自然旺盛;供应太多,需求当然会出现萎缩。
而现在打开率持续走低,除了别的形式分流了注意力之外,更多的,是阅读者对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,而内容提供者则出现了供应不及的情况。
从长远来看,那些缺乏原创能力或者原创能力不足的公众号,自然会让阅读者缺乏打开的兴趣;能够持续性地提供原创作品的公众号,则会聚集越来越多的粉丝。
这就提供了一个思路:要想公众号做得长久,打开率高,就必须有持续地原创作品输出。而且,仅仅是原创是不够的,必须是对阅读者有所助益的原创,才能够获得阅读者的推崇。
什么叫“对阅读者有所助益”呢?就是阅读者能从作品中有所收获,这种收获,可能是技能的提高、思维的开阔、方法的改进,也可能是情感的愉悦、观点的认同,再不济,也能让阅读者会心一笑或者开怀忘忧。
像我关注的一个公众号“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”,我就只看它发布的段子,不管这个段子是头条还是二条,我只看这个,不为别的,只为它总不时地为我提供一些笑料。(其实这样的我,算不得一个好的粉丝,希望该号的运营者莫怪。)而在过去的PC端盛行时代,担当这个作用的,是“捧腹”和“糗百”。
此外,需要注意的是,有深度的长文,比较受追捧。因此而崛起的公众号,我所了解的,有“卢克文工作室”、“半佛仙人/仙人JUMP”(一个人两个号)、“九边”、“大民工”(不知何故改成“睿评时经”,之前有影响的文章也尽数删除了)。这几个号,都是在18年-19年间开始崛起的。
按理说,公众号红利期已过,再想像风刚起时那样飞速发展比较困难,可是这几个号楞是在风尽之时,凭借深度的原创内容强势发展起来。
至此,可以做个总结了:
公众号打开率确实下滑得厉害,很多公众号运营者也因此丧失了更新的动力,而那些新进入者,则在苦苦挣扎,可是还是有些公众号在这样的情况下取得了不俗的成绩,无他,有内容,有深度,且原创。
所以,任何时候,机会都不会冷落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人,对于公众号运营者来说,机会是不会错过那些能够持续输出深度原创作品的人。
为了能够持续输出深度原创作品,必须要不断输入,并且将之内化成自己的东西,然后以自己深度思考后再加工输出。
唯此而已!
本文地址://cosda.cn//article/2020/0228/15074.html